1《徐无鬼》被列入杂篇中,是否庄子作品一直存疑。但杂篇确很精彩,如《寓言》、《庚桑楚》、《天下》,《渔夫》、《列御寇》等。而且杂篇一定是熟稔于儒墨的道家思想,超然于儒墨之上。
庄子无论卮言、重言、寓言,无非是知识论、道德论;如《徐无鬼》中“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这是思维经验主义和立场的结合,所以均为囿于物也。“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这还是论思维方法。“目之于明明夜殆,耳之于听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则是辩证法。《徐无鬼》对真人、大人的道德论是这样的:“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为真人。”“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这影响了后来的禅宗思想。“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此大人非与儒墨同流,也不群生,自然而独化。庄子述运斤成风故事,咀嚼的就是那个孤独特立的味儿。
2《天下》谋篇精到,开宗明义,希望明道以至于古之人;所谓“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对现今之道术,作者忧心其很可能反倒搅乱天下。《天下》论述了墨者、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六家;却没有论述显学儒家,是为奇怪;可能在作者的思想体系中儒家另有所论。今日已无从从原文中细分各家及各家各位之同之别了,比如彭蒙田骈慎到闻其喜的“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交杂着个人主义和超然主义,“选则不遍,教则不至”既为相对主义,又有老子思想;又比如惠施和墨翟都有博爱思想,但其基本人生观并不同。《天下》虽多有评撰,但对老聃庄周思想还是更为推崇;但是老聃、庄周之别还是有的,不像后代后学将其作为衣钵相传的思想派系。
3《则阳》:“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庄子亦论治理,他认为正是统治者关心物质利益,关心GDP,老百姓必然放纵物质追求,耽于好恶。然则,“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所以现在万事作伪、官员腐败、百姓不信的局面与统治者的关注目标有关。庄子还是想给人以哲学方法论的转化,所谓“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是无为无以为,没有什么要做的,没有路径,除了虚静、守辱;庄子是没有干预才能成就天下事业,无用成就有用,而不是道仁义而窃私。
4《让王》:原宪还是高于子贡,“仁义之匿,輿马之饰”,不忍为也。所谓“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徐无鬼);日出多伪(则阳),老百姓岂有诚信之道?政府有隐蔽,自私,不给力,力不足则伪,则欺;长此以往,民之屑也,国将不国。呜呼,“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徐无鬼)。然则,天下平等是为理念;实之,己之不束也。君子有道,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让王)。
5《盗跖》篇内另应有《子张》篇;无足与知和的对话很可以移用来当今德富之辩:
无足曰:“夫富之于人,无所不利,穷美究埶,至人之所不得逮,贤人之所不能及,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
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
6《庚桑楚》可谓杂篇中的巡洋舰,**哲学皆裹于其中。庄子揶揄人生,人之所求就是“尸而祝之,社而稷之”又如何?庚桑楚这位老聃的弟子深谙休养生息之道,无为而无以为,弃仁义而长久计之;为什么不要尧舜的仁政呢?因为“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学和行的关系:“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这样才能天马行空,“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知识论和相对论的结合:“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道德论:“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打通知识与道德,庄子认为:“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知识,出自与外物的应接;智慧,出自内心的谋划。
7《渔父》就是做人道德,所谓八疵,人所不免也;那么怎么办?求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8《说剑》只是个寓言故事,怀疑它是庄子之作是有道理的;更像是列子所言。但“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所言何?是剑士忠于赵王或武士道的殉道精神,还是就是散伙回家?
9《列御寇》常读常新。
传承的重要性;老者传统也。“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
生活之道处处皆是:“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感叹世上交易之人日多,纯粹之人几希矣。
这一段是察人要典:“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察人不可貌相,察人不可轻率。
这一句说内心明察或判断的最大不良心性表现为:“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自以为是而妄论自己不明白的事情。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神也者难也,能也者太多;天下熙熙,皆为能者。
《列御寇》给出的人生境界是出世的、逃避的:“汎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10常思庄学与佛学之别;前者放物之自由,后者收心之自由。南普陀寺有偈联云:五老此留形清净为心皆补怛,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可为证。这世间,一样的蓝天白云,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西园寺济群法师这样告诫我们,无明、我执、贪嗔痴乃凡夫的品质,大自在、大解脱、慈悲为怀,像弘一那样,才是涅槃之道。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
路有千千叠,意随迢迢云;清愁黯黯来,菩提纷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