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论包容性增长

[日期:2010-11-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一)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含义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一种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指一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可能或者已经存在的发展失衡、分配不公、社会差距持续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等有违可持续发展宗旨的各种情形,通过法律法规、宏观调控、管理监督、司法救济等多种手段来创造均等的机会,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社会各群体,尤其是要让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多受惠。它和共享式增长基本相同但有些微差异,即包容性增长不但要求是共享式的增长,还要求机会均等,让贫困人口、弱势人群得到的更多一些。它和可持续发展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都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应当建立在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成果,它的要义在于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增长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有并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并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它最核心的含义是让低收入人群受益,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正如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所说,“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是可持续的、协调的、更多关注社会领域发展的,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这种发展的成果。”总的来说,包容性增长相较于可持续发展而言,包含着更多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包容性增长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既当作一种目的,也当作一种手段。包容性增长就具体内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成果;发展机会均等;让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经济中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发展;重视社会稳定等。

(二)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历史探源

探本溯源,“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亚行于2007年提出的,20091115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10916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指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那就是:必须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同时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加深了人们对包容性增长含义的理解。

二、包容性增长和非包容性增长的比较

包容性增长和非包容性增长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都追求经济的成长、GDP的提升。但是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理念的差异

首先,包容性增长是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的,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增长领域的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手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10916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包容性增长正是体现了人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从本质上看,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反映出了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非包容性是一种经济增长至上、GDP至上的发展观, 把经济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同时又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增长。

其次,包容性增长是在对非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20 世纪中期以来,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在不断深化,增长理念经历了从单纯强调增长、“广泛基础的增长”到“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包容性增长”的演进,经历了多种增长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理念吸收了能力贫困理论要素并重视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确保贫困人口能参与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做出贡献,并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它相较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是一大进步。进入21世纪, 在“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基础上产生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要人们区分“机会的不平等”与“结果的不平等”以及引起不平等的原因,并强调要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具体旨在实现公平的政策割裂开来;强调通过维持长期及包容性的增长,确保增长效益为大众所广泛共享。这又是对“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理念的继承和超越。

再次,包容性增长和非包容性增长在公平和效率发生矛盾时选择的侧重有所不同。效率和公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伦理两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前者涉财富的创造,后者涉及财富分配与共享。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推动力,但是在许多时候二者难以兼顾,表现在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经常顾此失彼。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贯彻美好生活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通过效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最终都必须有利于人类的美好生活,一是通过效率提高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时,在不妨碍公平分配的前提下,直接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美好生活;二是通过效率提高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时,即使部分妨碍(甚至非常妨碍)公平分配,最后还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美好生活,即对于公平分配的妨碍最终不是损害而是更好地有利于人类的美好生活。非包容性增长崇尚效率优先甚至是效率至上,导致了建立在贫富差距基础之上的物质财富增长,这种增长不是导致社会成员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包容性增长是以对非包容性增长的伦理反思为基础,它以公平为先,以“生活”的逻辑代替“资本”的逻辑。

第四,在价值层面,人民利益至上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价值,在价值导向上包容性增长不但向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不但要使人们过上殷实的生活,还要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而既得利益集团利益优先是非包容性增长的核心。

(二)经济增长动力的差异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非包容性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而包容性增长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同来拉动,尤其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包容性增长对民企和国企一视同仁,都把他们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者,赋予他们相同的权利,尤其注重民企具有创造就业的广泛性、多样性,能让更多普通民众从中受惠的特点。非包容增长注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具有优先性,利益分配机制上对普通民众具有排斥性。

(三)经济增长实现路径的差异

包容性增长的路径是进行战略调整,依靠内需拉动和就业导向,以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注重法律和政策的调节,更多地照顾民营企业等各类草根利益主体。非包容性增长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劳动力成本、地土地成本、低社保甚至是无社保、出口拉动的工业化道路。

包容性增长在创造经济机会的时候确保这些机会的均等性,把机会均等看成是和结果均等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东西。为此,首先,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改变歧视性政策等创造机会公平来达到结果的相对公平;其次,通过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使人们享有平等参与行使各项权利的能力,尤其是弱势群体这种参与行使权利的潜能能够得到开发。而非包容性增长基本没有考虑到这些。

(四)经济增长后果的差异

包容性增长的后果是各个利益主体矛盾的缓解,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的缩小,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包容性增长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又反过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

非包容性增长的典型后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基尼系数持续扩大。因为在非包容性增长战略指导下,地方政府更关注GDP增长指标,并把GDP增长放在它们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从而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地寻找促进GDP增长的各种“灵丹妙药”。不少地方政府只关注GDP增长的生产效率指标,漠视GDP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忽视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率。这种盲目追求或片面强调GDP增长指标的重要性客观上导致垄断未被根治,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同群体分享社会公共服务和享受的权利不均等,收入差距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常受侵害,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基层社会矛盾不断涌现。

三、包容性增长与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佳配置,是公平效率的“理想王国”。在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代表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在没有使一个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都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帕累托最优意味着没有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了,而帕累托改进指的是在A的福利不受损的前提下B福利的增进或B福利不受损前提下A福利的增进,通过不断地帕累托改进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包容性增长是帕累托改进的一种表现。如在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中,各个生产要素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资本所得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租金收入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是资本或者地租独享国民收入增长的好处甚至是侵蚀劳动本来就不多的份额。如在地区的发展中,包容性增长强调各地均衡发展,而不是一些地区优先发展而把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代价转给另一些地方承担。在各个群体的收入分配中,包容性增长强调每一个群体都能收入提高、生活改善,而不是让成果被一部分人专享甚至是一部分人收入的增加建立在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基础上。在国际关系中,一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另一国的发展或者两国互惠互利都是包容性增长,是世界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四、包容性增长与罗尔斯自由与差别原则

西方社会自休谟、边沁、亚当•斯密等人以来,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占统治地位,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成员的欲望构成的总的欲望体系。这些观念原则奠定了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然而这些体制并没有克服社会上存在的深刻的矛盾。19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便在批判西方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的基础上形成他的自由与差别原则正义观。罗尔斯在其巨著《正义论》中对正义原则作了如下的表述:正义的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权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现实中的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1)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以及(2)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第一条优先规则(自由权优先):正义原则应按词汇序列来安排,因此自由权只有为了自由权本身才能受到限制。这里有两种情况:(1)不太广泛的自由权(一些人的自由权在事实上受到的限制)应能使人人享有的自由权总体系得到加强;(2)不太平等的自由权必须是具有较少自由权的那些人能够接受的。 第二条优先规则(正义优先于效率和福利,也即差别原则):正义的第二个原则在词汇序列上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提高利益总量的原则;而公平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大具有较少机会的那些人的机会。在论述第二个原则时,他提出了几项论证:(一)反效率原则。在分配上,效率原则是不包含正义原则的,一个人得到全部产品的分配或其他不平等分配的方式也可能是有效率的,因而仅仅效率原则本身不可能是正义的,应当寻找既有功利也是正义的分配方式,超越单纯的功利观念;(二)差别原则。差别原则通过挑出某种特殊的地位来判断社会基本结构中的不平等问题,这将克服功利原则的不确定性。如企业家比不熟练工人有着更美好的前景,假设他们处在最初状态,那么怎样证明差别的存在是合理的呢?那就必须是这些差别有利于境况较差的人。任何差别的存在,都要能够有利于境况差的人,有利于最少受惠者;(三)连锁关系。这里假定如果一种利益提高了最底层人们的期望,它也就提高了其他所有各层次人们的期望,当地位最不利者获益时,处于中间状况的人也会获利。包容性增长体现着罗尔斯的自由与差别原则,包容性增长强调各个主体的自由和机会均等,暗合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的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在效率和公平不能兼顾的时候更加侧重于公平,也就是罗尔斯的反效率原则。包容性增长在各个阶层利益冲突的时候更多的关怀弱势群体的利益暗合着罗尔斯的愿望,即“任何差别的存在,都要能够有利于境况差的人,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包容性增长不但要求是共享式的增长,还要求机会均等,让贫困人口、弱势人群得到更多一些。包容性增长更有利于生活世界建立伦理同一性。
阅读:
录入:yudahuai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马克思对自由与平等的经济伦理分析
下一篇:工人阶级的道德命运与认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