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江苏的伦理问题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当今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这时也出现了世界性资源、能源、环境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的和谐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①]
江苏省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和谐江苏”思想,这一理念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中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人与人的关系等问题,因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和谐江苏的含义
社会和谐,“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的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的不同生活领域(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之间、不同生活层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间、不同生活区域(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或贫穷地区、我国的东部与西部)之间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或组织(如,群体与个体、公共与私人、物质与精神,或者,作为社会公民与作为独立人格)之间的融洽互动与和谐发展”。[②]关于和谐社会,有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民族学的、诗学的诸种视角,但伦理学的视角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③]在这样的社会中,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社会分配最大可能平等,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代际和域际关系及利益协调共进,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最终实现丰裕经济基础下的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江苏作为对江苏“两个率先”中小康社会目标的终极描述,无疑也有它的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的内涵。套用万俊人先生的话,和谐江苏是指江苏省社会生活诸要素,包括江苏省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之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同层面之间、苏南和苏北、城市和农村不同生活区域之间以及群体与个体、公共与私人不同生活方式或组织之间的融洽互动与和谐共进。和谐江苏作为江苏省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不仅包含着全省社会外在生活整体的规范秩序“良序化”,而且也包含全省社会内在生活品质的精神秩序“和谐化”;它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都有应该的理性诉求。
一、 江苏经济发展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江苏经济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展速度快,目标定位明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江苏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表1: 江苏GDP、人均GDP翻番进程[④]
年份 |
GDP |
人均GDP | ||||||
以80年为基期的倍数 |
比1980年翻番进程 |
以80年为基期的倍数 |
比1980年翻番进程 | |||||
江苏 |
全国 |
江苏 |
全国 |
江苏 |
全国 |
江苏 |
全国 | |
1980 |
─ |
─ |
─ |
─ |
─ |
─ |
─ |
─ |
1985 |
1.86 |
1.66 |
0.89 |
0.73 |
1.77 |
1.55 |
0.83 |
0.64 |
1995 |
6.55 |
4.28 |
2.71 |
2.10 |
5.49 |
3.49 |
2.46 |
1.80 |
1996 |
7.35 |
4.69 |
2.88 |
2.23 |
6.12 |
3.78 |
2.61 |
1.92 |
1997 |
8.24 |
5.11 |
3.04 |
2.35 |
6.81 |
4.07 |
2.77 |
2.03 |
2002 |
13.69 |
7.41 |
3.77 |
2.89 |
10.95 |
5.68 |
3.45 |
2.51 |
2003 |
15.55 |
8.10 |
3.96 |
3.02 |
12.39 |
6.18 |
3.63 |
2.63 |
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江苏经济在1980年基础上实际翻了3.5番,实现了年均12.8%的高速增长,形成了相当可观的经济规模和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与全国相比,江苏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2003年,江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从翻番进程上看。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比全国(1995年)提前了三年;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比全国(1997年)提前了四年。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全国GDP(2.7番)、人均GDP(2.3番)均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而江苏生产总值(3.5番)、人均生产总值(3.2番)均已实现了20年内翻三番。④
在规划上,根据社会的期望和江苏实际,江苏明确“两个率先”为本世纪头20年全省发展的总定位,即江苏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度上要先于全国,水平上要高于全国。其主题是,充分利用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更高的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目标任务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做到地区生产总值每10年翻一番,20年翻两番,实现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
按照发展目标的要求,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改变水平较低、侧重物质生活、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总体上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达到“六个更加”和“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数量目标是:从2000年到2010年,江苏生产总值增长1.4倍左右。把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约240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一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第二阶段,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20年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数量目标是:从2010年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比2010年再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应该说,对于“小康”社会偏物质方面的目标,江苏人民充满信心。问题是,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占全国6%的人口和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面临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谐江苏并非一路高歌,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1)人口增长,就业等社会压力增大。尽管江苏的人口出生率已经远远低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绝对数依然可观。2003年年末江苏全省常住人口740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63.7万人,增加164.4万人;乡村人口3942.1万人,减少139.6万人。[⑤]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但是,人口数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走向反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充分说明了这点。
2)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极低。江苏全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能源自给率低,80%的一次性能源要从省外输入;而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2003年能耗总量达到1.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1%,超过GDP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是韩国的2.8倍、美国的3.6倍、日本的4.5倍,甚至比印度也高75%。全省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6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⑥]
3)环境恶化,给生态平衡造成危害。现在,江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是工业污染最为突出的时期。江苏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快,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恶化还具体表现在水环境污染势头迅猛和大气污染日渐严重,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此外,还存在噪声扰民、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矿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4) 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www.TT91.com
上述问题反映出环境、资源、经济发展诸关系中的伦理难题。
其一,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江苏经济尚未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仍不理想,资源浪费、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推进和谐江苏建设,要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协调发展。
其二,在人与自然方面,新生人口的增多、庞大的就业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压力,淡水、耕地能源等资源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蔓延的矛盾突出,构成对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类自身的繁衍,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的总的物质能量消耗,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破坏自身的生存条件。否则,人类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协调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三者的统一关系,解决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三,在人与人方面,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因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而涉及的代际和代内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江苏省的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江苏建设,要切实解决和落实好代际延续和代际公平问题,这也是实现江苏省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破除本代人的利己主义,更加注重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建设,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和谐,努力建设和形成一个和谐江苏的局面。
三、和谐江苏的域际伦理分析
1、均衡中的不均衡
在不均衡的地区差异情况下,江苏省谋求的是全省的均衡发展,因此,各地区发展水平、发展手段可以不一样,但追求的却是全省共同的和谐发展。向和谐发展转变过程中,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有所不同了,苏北各地和苏中个别地区贫困,贫困地区便以消除贫困、发展经济为第一目标。苏南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地,它们有污染严重地区的治理污染问题,资源有效利用问题,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甚至消费观念、消费模式转变问题等。
在世界经济、社会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开放、协作是区域间关系选择的必然模式。谋求世界、国家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求各区域之间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各地区作用与能力,在努力促使区域内和谐发展水平提高基础上,谋求全世界更高水平、更广范围内的和谐发展。江苏省各区域也是如此,应加强区域间的互动和协作,以全省总体经济发展为目标,共同面对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谋求总体的均衡发展。
2、总体协调,局部创新
和谐发展是江苏省总体发展模式,要求各地区在相互协作,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共同发展。单个区域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低、资源利用高,生态环境好并不是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而各个地区独立地、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提高更不能拼凑一幅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图卷。江苏省苏南各地,如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低、资源利用率高,但那并不是整个江苏省的和谐发展,不是全省和谐发展的目标。
和谐发展是在总体协调各区域、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情况下,协作互补,相互支持,转移供给能力情况下,努力创新、改革,不断增强自身和谐发展能力以及对外界,对其它区域支持能力,对全省由不可持续向和谐发展转变,以及在和谐发展能力维持和提高方面的贡献能力。所以,江苏省苏南各地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加强对苏北各地的支持能力,以期实现整个江苏省由不和谐发展向和谐发展的转变。
3、优势互补,联带互动
江苏省区域和谐发展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内部、单个区域的发展,而是区域间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功能互补,充分发挥优势与潜力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也是有层次分别的,总目标是追求全省的和谐发展,这是第一层次或最高层次的发展;第二层次是区域和谐发展及对各区域间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提高各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再其次就是区域内各部门、各子系统向和谐发展的转变。因而,和谐发展在不同层次水平上,指标不一样,运行方式、手段也不一样。
江苏省各地,苏北、苏中、苏南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技能等方面由于其分布不均匀,而相应拥有不同的现实优势或潜在实力。和谐江苏要求一个和谐、统一、高效的社会,苏北、苏中、苏南各地区只有在紧密联系,互补合作,充分发挥本区优势、发掘潜力情况下,促进区域发展能力提高和充分发挥的同时,才可以在各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共同提高的情况下,促进全省整体的和谐发展。
4、政策倾斜,制度创新
和谐江苏不仅要建立“良序”,而且要有充分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良制”。一个较完美的社会决非是各层次、各行业、各地区步调一致的社会,否则社会结构内在的多样性和效率都成问题。这方面江苏省已经有所行动:2004年江苏省里对苏北财政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87.7亿元,增长47.9%;苏北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1863个,总投资641亿元,苏北地区民资增速超过苏南,其内生发展力量开始激活。江苏省还以新一轮沿江开发加快苏中崛起,苏中引进外资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9.6%提高到17.8%。
和谐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而区域和谐发展是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挥地区优势是促进区域由不和谐向和谐发展转变、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合作,进而推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进程和提高和谐发展能力的关键。而对这种域际和谐的伦理诠释,就正如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所说,“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要“逐步使城乡发展良性互动,区域之间携手共进,以外促内相得益彰,经济社会趋于协调,人与自然交融共生。”[⑦]
四、和谐江苏的代际伦理分析
在实施和谐发展和建设科学合理的经济和生态伦理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代际延续和代际公平问题,这也是实现江苏省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1、代内公平是解决代际公平问题的前提
人类实现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代际公平”。江苏在实现和谐发展和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也要体现“代际公平”,这是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和谐发展是以人们不断完善其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要求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达到公平,由此确立起评价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标准,把江苏全体人的整体生存原则放在优先地位(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主张这种利益的追求是有限度的),使个体生存原则应与之相协调,全省当代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当不损害全省后代人的生存权利,当代人能主动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使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观念中解脱出来,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都得到最有效的满足,形成一种小社会一一人一一自然动态协调与和谐发展的文明模式。
对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从事实的重要性上可以看出,代内公平比代际公平更加重要,如果没有代内公平就不可能有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在空间域上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代际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代际公平问题,江苏省要实现和谐江苏,首先就要立足于解决代内公平问题,其次要尊重后代的权利,对后代有强烈的道德关怀意识和公平对待意识。
2、 破除本代人利己主义,实行“保存选择”原则
在一个本代人奉行的本代利己主义的社会里,代际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本代人都不可能意识到代际公平的存在,更谈不上代际问题的解决了。因此,若实现代际公平的代际伦理,必须首先破除本代人的利己主义。对自然资源实行“保存选择”原则。
从江苏省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保护决不是全省所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损害全省当代人的利益,而且破坏后代人的生活条件。在实现发展的历史征途上,江苏省人自己切不可被狂热增长的欲望左右,而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科学地制定合理利用资源的战略,努力作到代际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真正实现全省的良性发展。作为全省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为当代人所拥有,而且应为后代人所享受。虽然后代人不能干预或影响当代人的行为,但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和通过发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权利。如果当代人不负责任地开发和消耗资源,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就会危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损坏他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正因如此,江苏省和谐发展要求当代人树立一个牢固的代际继承原则,在省内环境问题上作好调节控制工作,使省内的能源、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互相协调,以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使后代人继承人类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
3、 确立代际伦理规范,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除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外,江苏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在许多具体层面上构建相应的道德规范。从江苏省目前的发展看,生态伦理观的主要道德规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消费:合理消费是江苏省生态伦理的重要规范。生态伦理的要求是尽可能使消费行为合乎或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成为亲密的伙伴和朋友。具体来说:消费要文明化,即物质方面的消费和精神方面的消费要保持均衡协调;消费要无害化,即要求人类消费活动不要对自然界造成危害。
控制人口:人口问题是造成江苏苏南这样的地区生态失衡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的增加无法遏制对土地的开发和过度使用,无法阻止森林的锐减、水资源的短缺、粮食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
适度发展:这是对江苏省全体人的生产活动提出的伦理要求。这种适度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以保护,改变以破坏资源、过量消耗自然为代价或者“先破坏后治理”的生产发展模式。对全省人的生产活动从持续发展的视角加以调控,是要在人们的经济意识中再增加对全省自然环境的责任意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以阻挠生产发展的方式保持生态稳定,而是希求物质生产与生态保护保持同步。
资源保护: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江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江苏省在制定利用资源的相关政策时,应该本着节约的原则,要节约开发,节约使用。
科教优先: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两大跨世纪战略,也是江苏省确立的建立文化大省战略之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力量,没有科学技术进步,江苏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仅仅是人类手中的武器,是一柄双刃利剑。科技属工具理性,倘若没有价值理性即伦理思想的调控,科技甚至可能将人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人类作为技术的主人,有责任指导和调整技术的发展方向。
总之,不论是合理消费、控制人口、适度发展,还是资源保护、科教兴国,这些规范从表面看伦理的色彩并不浓厚,但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上述规范中所贯穿的一条共同的主线。它们表达了生态伦理希望通过规范和控制人的各种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美好愿望。[⑧]
4、代际创造
代际创造与代际继承一样,都是迎接自然挑战的必要手段。而只有代际创造才能使人类真正迈出自然挑战形成的困境,最终把人类引入更高级的文明。
和谐江苏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反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但并不绝对禁止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创造性开发。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全省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是人的最大优势所在,人类一切文明进步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辉煌成果。
人类目前正面临着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有些问题通过对人类的活动加以调控并不能够解决,它需要贯彻调控与创造并举的方针:一方面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严格的管理,避免浪费;另一方面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逐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使之同样甚至更加能够满足后代人的生存与繁衍。江苏省的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是代际创造原则的重要实现手段,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其创造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充分体现了其实践的巨大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既要尊重和发挥当代人的自由创新意识,同时还应强化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江苏省与全球协调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目标。[⑨]
总而言之,尊重生态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审慎选择人类干预自然的行为,已成为历史的选择。江苏省今天面临着严峻挑战,实际上也面临着一种新的发展契机。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地探索新的道路,才能使江苏省实现一次次新的飞跃,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新境地。